English

中药现代化的领先者——赵新先

2001-02-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孟繁森 我有话说

1999年12月9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采访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教授的报道,称他为“中国中药现代化之父”。

检索赵新先在中药现代化道路上树起的块块界碑,人们不能不对这位领先者肃然起敬!

从接触中医药开始,树立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志愿

赵新先1964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为沈阳药科大学)。在校期间,他学习的主要专业是西药,只上过90个学时的中医药课。但毕业后,他却对中医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2年,从东北迁到广州的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组织了一个专家组,开展对老年慢性气管炎和慢性胃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举办了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病、伤寒病的学习班以及中医辨证施治学习班。赵新先有幸作为科研骨干参与这一系列活动,还参加了全军第一届中草药学习班的学习。这位科研上的有心人,对药学部分的进展、路子和趋势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撰写了近10万字的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总结材料。之后,他又研究撰写了3万字的学术论文:《人参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从此,他开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情有独钟,下定决心为振兴中医药奋斗终生。

从转化“三九胃泰”起步,成为中药成果产业化第一人

中医药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几千年来,古埃及、罗马、印度的医学体系都已被历史长河所淹没,唯有中医药世代薪火相传。但自近代以来,中医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磺胺药和青霉素的发明,使西药迅速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更使西医医疗仪器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弘扬祖国医学的使命热切地呼唤: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

1973年,第一军医大学决定在南方医院成立一个研究中药注射剂和药理的研究室,并确定由赵新先直接抓,并积极配合周殿元、张万岱等专家教授研究治疗胃病的中药“三九冲剂”的生产工艺。1978年,以赵新先为主要研制者研制的“三九冲剂”、“壮骨关节丸”、“正天丸”等新中药大功告成。但这些成果在当时无法摆脱一研制、二鉴定、三展览、四入库的命运。

这一现实使赵新先受到很大触动,他深深感到:实现中药现代化,加强科研、多出成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现实生产力。

赵新先毅然放弃了广州的优越生活条件,借款500万,带领5位年轻干部奔赴荒凉的深圳笔架山下,创办南方制药厂。

赵新先多次谈到,一个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有三个过程:一是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即在成果出来后,拿到药品批文。二是把商品转化成批量产品,要筹措资金,建厂房,买设备,组织工人生产,同时建立科研和销售系统,把产品推向市场,形成产业化开发局面。三是把产品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生产力,继续扩展开发成果,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说,实践证明,具有管理者素质的科研成果研制者、发明人,是完成这三个过程的最佳组织领导者。

赵新先就是这样的组织领导者。早在南方制药厂建成投产前后,赵新先就做了三项重要工作:一是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药品鉴定,赶在投产前拿到了“三九胃泰”(原名“三九冲剂”)等生产批文;二是选定“三九胃泰”作为率先开发的拳头产品;三是为“三九胃泰”申请了国家工商局的商标注册,从而在中药领域开了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独家生产权的先河。

在组织领导“三九胃泰”的转化过程中,赵新先带头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知识型企业成长的三九机制,主要包括:拥有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法人代表独立负责,“党政一肩挑,两手一起抓”的责任机制;“机构能设能撤,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动态调节机制;体现激励原则的切出税后利润15%用于分配和按1∶18拉开档次的分配机制;“政治上充分信任,经济上相对给够,监督上周密严格”的制约机制;以科学程序和企业“外脑”为依托的专家决策机制。此外,赵新先还大力倡导以“艰苦创业,实业报国”为核心的三九精神,主持实施了正确的产品营销战略、质量品牌战略、科技兴企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等等。

经过赵新先的艰苦努力,截至1998年底,“三九胃泰”已由当初单一的冲剂产品,发展成为“胶囊”和“无糖型颗粒”等多种剂型,打入了俄罗斯、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累计创造销售收入25.9亿元,利税4.9亿元;发端于“三九胃泰”的“999”商标,已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其所沉淀的49.18亿元无形资产,居于全国名牌第十位和全国药业名牌之首。更令人瞩目的是,赵新先开创了把一个科研成果发展成一个资产过百亿的全国最大医药企业集团的先例。

鉴于赵新先作出的突出贡献,1996年5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药学发展基金会首届颁奖大会,特授予他“药学发展奖”。

制造国内第一条中药生产线,形成现代大工业生产规模

1985年5月,赵新先正式筹备建厂。他从学术期刊上了解到,日本人曾经设计制造过中药自动化生产线,这使赵新先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很大刺激,他决心自己设计一条中国的自动化中药生产线。他参照国内外制药机械的有关资料,反复构思、修改,一条被命名为“NF—A型中药自动化生产线”的草图诞生了,并于1986年7月委托武汉制药机械厂等单位制造安装,1987年1月投入使用。

这条自动化生产线属国内首创,它从投料到产出,整个生产流程管道化、连续化、自动化,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污染,确保了药品质量。整个生产线只需3名操作员,将劳动生产率一举提高600倍。这条生产线在1993年代表中国中草药的先进提取技术设备,参加了国际尤里卡博览会,受到广泛好评。

1990年初,赵新先又主持设计了第二代全自动中药提取浓缩生产线——“NF—B”线。当年10月,“NF—B”中药提取线调试成功。整条生产线水平投影面积为220平方米,设备现场安装分五层楼,采用闭路电视监控,投料、清洗中药材、出药渣等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工艺过程由中央控制室自动统一完成。其单位生产时间又缩短了近2小时,出膏率提高了3%,产出的药膏100%符合药检标准,且现场操作仅需2人。自此,我国中药生产从“作坊式”的状态推进到现代大工业意义上的产业化水平。

撰著应用第一部中药注射剂专著,迈向中药现代化新里程

对中药剂型的改革创新,是赵新先对中药现代化的又一重要贡献。

几千年来,中药一直以汤剂和丸、散、膏、丹等剂型流行于世,如果能把它变成针剂,不仅可以解决有效成分的提纯定量问题,还可以用静脉注射方法给药,使中药的药力更集中地发挥,见效更快。

1973年赵新先在主持南方医院对中药针剂的研究工作时,就先后研制成功50多种中药针剂。在此基础上,他从1976年开始撰写《中药针剂》专著,并在1989年交由深圳海天出版社付梓。该书一出版,即在国内中医药学界引起反响,被称为“建国以来关于中药针剂的最全面最完整的专业著作,解决了中药现代化急需解决的问题,填补了我国中药针剂研究上的一项空白”。该书荣获中南五省科技图书一等奖、粤版图书一等奖。1998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药注射剂》就是前书的修订本。

中药针剂是一种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剂型,赵新先认定了三九药业一定要在产品结构上填补这个空白,他的专著《中药针剂》也急需寻找一个实验基地,于是1995年8月,赵新先授命跟他一起创业的骨干曾晓春尽快兼并生产中药针剂的四川雅安制药厂。雅安制药厂始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生产中药针剂的厂家,也是生产静脉针剂品种最多的厂家之一,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购并雅安药厂后,药厂更名为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雅安传奇”。

1995年以前,雅安制药厂年利税长期在100万元左右徘徊,兼并后当年就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1997年达到5000多万元,1998年达到7500万元,成了集团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四川省明星企业,并被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局、中医药管理局等列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骨干企业。

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迅速崛起有诸多因素,赵新先的战略眼光和亲自指导,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

主创第一台中药电子调配中心,开创中医药革命的新时代

赵新先始终认为,中医药具有西医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如果能够研制出一种自动配方、取药和给药的现代化设备,对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1998年7月,赵新先在召集有关人员研究“999免煎中药饮片”时提出:“能否生产一种电子设备来自动调配免煎中药饮片?”在场人员说:难度很大,药物包装储存等方面不好处理等。赵新先说,“可以将免煎中药饮片分装成铝箔包装袋,再通过数袋的方法来调配……”一席话,说得大家茅塞顿开。

很快,按照赵新先设计方案研制的第一代样机“出炉”,赵新先看过演示后又提出许多新构想,并要求再研制一台可以调配300味免煎中药的样机。经改进,第二代样机又研制成功。赵新先再次听取建议,集思广益。7月底,使用世界上先进伺服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技术,装配工艺简便,体积和成本分别降低一半的第三代样机研制成功。赵新先观看后要求抓紧完成改进定型工作。终于,在10月5日深圳“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幕会上,国内首台“中药电子调配中心”在展台亮相。

国务委员吴仪看后赞叹说:“这是对中医药的一场革命!”

“中药电子调配中心”是光、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设备,荣获多项专利。其用途是供大中型医院或医疗机构的中药房调配袋装“免煎中药”。该设备由药柜柜体、抓药机械手、送药装置等组成,在专用软件控制下完成上料、取药、调配、送药、信息显示等工作步骤,使中药取药变成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配方过程,有效地解决了人工配药出错和剂量不准等现象。所调配的“999免煎中药饮片”是经科学提炼浓缩加工的颗粒状单味中药有效成分,具有药效高、服用方便、易于存储等诸多优点,适合中医辨证施治配方的要求,与“调配中心”同为三九医药推进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科研成果。这套高新技术产品亮相后,赢得国内外诸多客商的青睐,深圳金融租赁公司决定全部买断三九医药公司今后五年内所生产的“中药电子调配中心”产品,面向海内外开拓租赁业务。

1998年10月,赵新先主持的“999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被国家列入“九五”项目“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1999年11月,“中药电子调配中心”被国家正式纳入“863计划”,赵新先被确认为项目课题组总负责人。

胸怀“走向世界”雄心,让世界人民共享天然植物药

70年代以来,“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带有世界性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的增长,使国际医学界对中医药刮目相看,不少国家纷纷对中药敞开了门户;在日本、韩国、德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植物药生产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在国际市场上,植物药的销售额在1998年达到168亿美元,1999年又有增长。植物药,成了世界制药业的一个新的竞争焦点。

赵新先自“下海”创办南方制药厂开始,就许下了“振兴中药,走向世界”的宏愿。他曾满怀深情地说:“化学药(西药)是人造的,而中药则是大自然造的。”他坚信,这种天然的绿色药物,一定会被全世界人民所认识、所接受。

十几年来,赵新先在献身中药现代化的事业中,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第一”:他第一个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竖起中药的中文广告牌,并把中药广告作遍了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第一个提出力争五年内建成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植物药厂、十年内建成亚洲最大最优秀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十五年左右跻身世界500强的奋斗目标……目前,他正致力于创造一项新的“第一”: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全球最大的华人健康网络和中医全球网络医院系统,开通全球中医药“高速公路”。这一工程竣工后,以望、闻、问、切闻名于世的中医诊断将通过远程诊断系统来完成,全球连锁的三九药店将依托“中药电子调配中心”快捷地执行三九网络医院医生的指令,遵照医生处方迅速取药和煎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充分地享受中医药的福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